在兰州市肺科医院兰州新区方舱医院一号舱里,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虽不直接在患者身边进行诊疗护理工作, 但他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 方舱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是—— 新区方舱医院一号舱的感控团队。 他们为医务人员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为实现“零感染”这一目标而默默奋斗着! 2022年7月7日,甘肃省兰州市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袭来,这使刚刚顺利完成俄罗斯航班境外输入新冠阳性患者救治任务的他们感到措手不及。本该在隔离医学观察结束后与家人团聚的边红云,再次与同事踏上了战疫之路,在兰州市肺科医院守护第一块阵地,为有序的开展抗疫工作赢得了更多的时间。7月11日在上级部门的安排下,所有新冠阳性患者井然有序的转入新的诊疗医院。边红云同梯队所有人员仅利用两天的时间完成隔离病区感染楼的终末消毒工作,核酸物表采样全部阴性后,进入了隔离医学观察。 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兰州的感染者逐渐增多快,7月15日,兰州市新区方舱医院在一夜之间紧急改造完成,开始收治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看到这则消息,边红云热血沸腾,主动请缨,申请结束隔离医学观察后立即进入方舱医院与大家并肩作战。 面对传染性强、治病率高的新冠肺炎病毒,医护人员的防护尤为重要,院感流程更要鸡蛋里挑骨头,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兰州新区方舱医院联合院感防控部张生琴副主任及李志东、李琳等省级院感专家的正确指导下,制定方舱院感流程,规范医护人员进出方舱、穿脱防护服、清洁消毒等环节。 “一脱间最多进入四人同时脱卸。”“随手关门要牢记。”“手消毒剂要随处可见。”“一、二脱间挂上钟表,严格落实消毒制度。”“各区医废处置流程。”等等......边红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院感流程需要注意的细节。 进驻兰州新区方舱医院的是来甘肃自各地医疗队,对院感防护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参差不齐。“在与病毒搏斗的战场上,不允许有临阵磨刀不快也光的侥幸心理。”这是边红云常常会对一号舱队员强调的。她协助每一位队员快速熟练掌握防护技能,对所有队员经过全方位的培训和实地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允许进舱工作。 短短几日,一号舱近800张床位均已收住患者。边红云每日进舱督查 ,建立问题台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将问题反馈至一号舱感控督导群,上下联动,落实整改。 【疫情无情 人间有情】 边红云每日进舱督查的内容之一少不了方舱里的“熊孩子”,他们小至两岁,大则十几岁,舱内医护人员为他们搭建了儿童乐园,虽然身在方舱,但也留住了属于他们的快乐。而边红云在与“熊孩子”互动的同时,带入七步洗手法,教会他们戴好自己的“保护罩”,她说:“他们是我们一号舱的快乐源泉,也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必须尽全力去守护他们的健康。” 【把控细节 督导落实】 感控成为阻止感染的坚强后盾,贯穿在临床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哪怕小小的一个疏漏,都会动摇方舱医院稳定的根基。为保障每个出舱人员脱卸防护用品达到安全状态,不被污染。初期,由各梯队监脱员伴随出舱医护人员进入脱间监督指导;为进一步保证医务人员自身安全,联合院感防控部提出在清洁区域安装视频监控,对舱内工作人员脱卸防护用品进行24小时视频监控,对于防护流程不够规范的人员给予及时纠正、指导。根据领导的安排,边红云立即对四名监控员进行感控知识的强化培训、以及监控设备的使用,培训合格后立即上岗。 可以说,在与病毒搏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将自己的身前交给患者,身后则托付给感控人。披上感控人员加装的防护服,白衣天使更有信心。 截至目前,一号舱已有大量的患者痊愈出院,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面对形势严峻疫情,感控青年突击队队员们临危不惧,敢于担当,舍小家,为大家,众志成城,坚守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一线。在这场防疫的战斗中对于院内感染精准的防控,恪守天职,以义不容辞的担当,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守护着病人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健康,展现着青春风采,表现出青年人该有的样子。疫情发生以来,她8次参加救治及感控工作,累计在隔离病区工作110天,闭环时间210天。多次疫情实战考验,年轻的她已经成长为感控战场上的一名无畏战士。
兰州市肺科医院兰州新区方舱医院简介 兰州市肺科医院兰州新区方舱医院利用兰州新区绿地丝路国际会展中心1-6#展馆改建,项目位于新区纬七路北侧、经十路西侧。一号舱设置784张床,二号舱设置812张床,三号舱设置796张床,四号舱设置615张床,总计3007张床。7月17日由兰州市肺科医院接管。一号舱分5个区域,于7月15日正式启用,由五个医疗梯队261名医务人员管理。二号舱分5个区域,于7月20日正式启用,由五个医疗梯队253名医务人员管理。三号舱分5个区域,于7月27日正式启用,由五个医疗梯队300名医务人员管理,开展临夏州患者的转运收治工作。舱内均配备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可视喉镜、负压吸引器、床旁心电图机、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等医疗急救设备及抢救药品,能发挥快速收治新型冠状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患者的作用,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保证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