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党建工作
 
医德医风微课堂|《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
2025-11-06 来源: 点击:31

医德根源于中华美德,是医家修养的内在规定。医德又是医家人格与品性的提升,也是医药文化的升华。中医具有悠久的医德传统,中医药行业从业者重视道德品质的内在修养和提升,在医疗活动中遵循道德规范。几千年来,中医的医德发展植根于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生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美德。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医德篇


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


【原文】

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1] 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有德者,必有不忍人之心[2]。不忍人之心油然 而出,必力学诚求其所谓才者。医也,儒也,德为尚矣。


【简介】

选自吴瑭《医医病书》附三《医德论》。吴瑭(1758—1836),字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学派代表人物,著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等。《医医病书》是一部医论著作,共二卷,系吴瑭为针砭医界时弊而作。《医德论》系曹炳章增订该书时增补的附录。


【注解】

[1]跋扈:专断骄横。

[2]不忍人之心:即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的同情之心,儒家认为,是人天生具有的善心。


【语译】

天下万事,没有不是靠才干而成功,没有不是靠德行来统领的。没有才干,是不 能成就德行的。而如果没有德行来统领才干,那么才干就会变成无法无天的跋扈之 才,反而足以导致失败,绝不可能成功。有德之人,必定具有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的同情之心。当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就一定会努力学习,诚心诚意地修炼以增长才干。医者其实就是儒者,追求德行高尚。


【阐释】

这段文字重在强调德与才的辩证关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任何时候、任何人身上都是适用的,作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务工作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坚守之。

本文对德与才的关系有着精辟的论述,要成为良医,必须德才兼备。天下万事,没有才干和能力,则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然而如果没有道德价值来统御才干能力,则才干能力不受节制而肆意发挥,必然导致滥用,成为一种跋扈之才,甚至可能因为其才干和能力造成更大的破坏。所以没有德统御的才,不但不足以成事,反而可能会使人误入歧途。

德的根源在于人的良心。有德之人,必定有着一颗不忍心看到他人受难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儒家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仁爱观念的发端。医乃仁术,就是发端于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善良本心。当医家捧出自己的善良本心,看到别人遭受病痛的折磨,恻隐同情之心就会油然而生,也就产生了努力精研医学的强烈内在驱动。故而对于医家而言,注重医德尤为重要。

 
 
 
 
版权所有:兰州市肺科医院(甘肃省传染病医院、甘肃省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
联系电话:0931-8321447  联系地址:兰州市北滨河中路968号
Copyright © 2014 www.lzsfk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14001083号-1